校友会
首页  -  校友会  -  校友风采  -  正文
赵建新校友

作者:李云飞 时间:2015-03-14 浏览次数:

   

  

 

把山野变成地质课堂 
—记山西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同力达公司副经理赵建新

20141103 作者:刘海军 编辑:中国矿业报

 

1992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地质勘查专业的赵建新, 20多年来一直从事野外地质勘探工作,他历任山西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地调所项目负责、同力达公司副经理。在工作实践中,赵建新长期坚持“师带徒”模式,使“师带徒”模式成为破解单位技术人才短缺的重要渠道。
  争论,赶走烦躁和寂寞
  目前,当大多数地勘单位为技术人才短缺而倍感困顿时,山西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同力达公司副经理赵建新却将“师带徒模式”发挥到了极致。他想方设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通过野外实践教学的模式,让年轻的技术人员在项目中得到充分锻炼。
  5年时间里,赵建新先后带出杨萌、张洪洲、李茂林等人。这些年轻人初到项目部时,赵建新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你们喜不喜欢地质工作?打算吃这行饭么?”赵建新认为这是干好地质工作的基础。“如果带着抵触情绪干工作,师傅再用心、水平再高都无济于事。”他认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地质工作,对于初入地质行业的青年人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需要先解决的问题。只有思想上的问题先解决了,他们才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才能从困惑和无奈中解脱出来。赵建新十分留意年轻人的思想动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到工作中去寻找人生价值。
  众所周知,完成一个地质项目的周期一般为2年,从地质填图、做剖面、物化探、钻探,再到最后报告的编写,新人们只要能全程坚持下来,就能把握地质工作的要领和规范。徒弟们从到项目部的第一天起,赵建新就带着他们早上7点半上山,下午5点才返回项目部。徒弟们说,上山虽然很累,但跟师傅上山却很有意思。如果在路上遇到了特殊的地质现象,师傅会立马考考他们。在代县施工一个铁矿项目时,赵建新带着张洪洲、李茂林上山采样。中午,他们正在啃馍时,赵建新发现徒弟身后的岩石岩性不符。他三下五除二吃完馒头,钻过沙棘丛去找线索。过了五六分钟,他才回到吃饭的地方。赵建新指着徒弟身后的岩石一本正经地问:“这是什么地质现象呀?”两徒弟异口同声地说:“是褶皱。”“你们往两边跑跑,看完了再说。”赵建新让徒弟沿着他刚走过的路再走一遍。两徒弟往两边各跑了100,才搞明白自己身后的地质现象是小断层。在山上,赵建新总能突发奇想,把荒无人烟的山岭变成他的地质讲堂,让徒弟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书本知识。赵建新说:“地质找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当你感到枯燥乏味时,出个小问题,大家一起争论争论,还是蛮有意思的。再说既然带了人家娃,就要尽心竭力,不能误了人家。”
  地质工作者每天都要上山与石头打交道,赵建新别出心裁,让爬山变得乐趣横生,让地质课堂无处不在。闲暇时,他对徒弟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学习,一再叮嘱他们趁年轻要打好基础,要多学习《固体矿产勘查规范》,多研究《五台山区域地质手册》,只要照着地质规范做,业务能力才会扎实过硬。
  改进,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当被问到“你觉得师傅是怎样一个人”时,徒弟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师傅十分严厉,也很可亲。他干活利索,工作有计划有安排,要求我们必须完成当天的事,干工作必须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师傅对我们也十分关照。虽然他不挂在嘴上,但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
  赵建新带徒弟有自己的一套模式:给徒弟们讲清要领,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做。做错了,他就给徒弟指出来;遇到不明白的,他就耐心地给徒弟们讲解。他认为,在实践中修正错误,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育引导起来也能有的放矢。徒弟李茂林说:“我们在工作中只要出一丁点儿纰漏,他都能看出来。第一次错了,师傅会耐心地给我们讲,一个小问题他能给你讲一大堆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二次错了,你就能感觉到他的严厉。如果再糊里糊涂地错了第三次,连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都会感到无地自容。”徒弟张洪洲说:“岩性描述不完美,地质界线划得不够好,那肯定是要挨师傅训的。”徒弟杨萌说:“师傅工作严谨,对我们要求严格。相处时,我们能随时随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20133月,赵建新负责实施汪家河-好地坝金矿详查项目和刘家岭-花严沟金矿详查项目,两个矿区相距40千米。作为项目负责人,赵建新带着新徒弟吴铜锤在两个矿区来回奔波。硐探施工位置偏僻,垂直高差400余米,全部都要步行,再加上矿区山高林密,沟谷切割深,去一次需要一两个小时,而且路上多有悬崖峭壁,他们每行一步都异常艰难。在矿区工作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吴铜锤深深感受到师傅的人格魅力:凡是要求徒弟做到的他自己先做到,凡是项目上的工作他都严格按照地质规范来干,每一项技术要求他都做到了精益求精。
  赵建新的言传身教,不仅调动了徒弟们学知识、钻业务、练本领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精益求精干工作的职业道德。他将优良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专业技能、成熟的工作经验传承给年轻人,促使年轻人更快更好地成长、成才。
  付出,终换来累累硕果
  冬季的代县天寒地冻,赵建新同徒弟们一起背着切割机、发电机、电锤、两桶水上山,平均每人负重50多斤。碎样时,水结成了冰,师徒们分工协作,你那边架起火来融冰,我这儿就加紧操作。这时,他们就俨然成了同甘共苦的兄弟。
  徒弟们的生日,赵建新总是记在心上,一碗长寿面两个荷包蛋,虽然简简单单,但徒弟们吃得别有一番滋味。徒弟杨萌买房子,赵建新忙前忙后,找熟人、谈价钱,凡是能操的心他都尽量操到。一次,李茂林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说老婆大病一场正在输液。第二天,还没等徒弟开口,他就让李茂林回去看一下。而在这时,他更像一位慈父。
  赵建新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徒弟们感受到项目部小家庭的温暖,让身在异地的徒弟们有了情感的依靠。同样,他的辛勤付出也得到回报。经过3年的锻炼,杨萌所编写的地质报告在2010年举办的原始地质资料展品中荣获队二等奖、局三等奖。张洪洲和李茂林的业务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3年时间里,赵建新的徒弟杨萌已担任地调所副所长,成为青年技术人才的领头羊;徒弟张洪州担任项目经理,徒弟李茂林也已经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工作者,赵建新长期扎根于山野,把找矿立功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在他的世界里除了找矿,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培育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他将自己的地质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沿着自己的找矿之路继续前进。

 

  

 


上一篇:曹飞校友
下一篇:马小平校友
常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