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执着,所以精彩
——记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一分队副分队长马小平
2014年11月20日 作者:谢伟情 编辑:中国矿业报
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一分队副分队长兼技术负责马小平,200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硕士研究生。参加工作以来,他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天山南北、戈壁荒原上,用执着的追求书写着自己人生的精彩篇章;他不求回报,默默奉献,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添上了属于他自己的浓重一笔!
矢志不渝干地质
从2007年来到第九地质大队工作至今,马小平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从一名普通技术员迅速成长为地质找矿的骨干力量,直到担任一系列国家级大型项目负责人。7年来,他编写完成了地质报告9份,组织施工钻孔885个,完成钻探进尺49万米,探获煤炭资源总量980亿吨。
马小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煤田勘查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9年,他担任了“昭苏煤田煤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副技术负责,并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队对他的信任;2012年,他又被任命为“白杨河详查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煤炭勘查成果。同时,他还多次荣获局“新发现矿产地”一等奖、二等奖。
文弱书生挑重担
爱学习、肯钻研是马小平留给所有和他共过事的人最深的印象。自参加工作以来,每接触一个新的区域,他都要查阅资料,了解区域地层层序、构造演化及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每年出队时,他都随身带着一大箱子专业书,孜孜不倦地汲取最新的地学知识。翻开他的每个笔记本,都会在扉页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像雷锋同志那样,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地质找矿事业中去”。这是他的职业守则,也是他鞭策自己的动力。在他的带领下,8名年轻的技术人员组成了地质一分队,他们每年都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地质任务。
2012年初,第九地质大队安排马小平承担新疆和什托洛盖煤田白杨河矿区的详查工作。该项目总投资7.52亿元,勘查面积2476平方千米,详查钻孔556个,进尺35.84万米,要求在2012年10月30日前提交详查报告。为了赶时间,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他毅然带领小分队出队。白砾山上、白杨河边、沼泽湿地、胡杨林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白天,他奔走于钻机之间,布孔、开孔、安排修路,一丝不苟;晚上,他要对煤岩层进行对比和资料综合研究分析。在白杨河项目中,他不畏险阻,战斗在最前沿,在亘古荒原上连续奋战了6月有余。
由于白砾山周边地势陡峭,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受构造破坏产状急剧变化,普查仅施工了两个钻孔。为了选择孔位控制到煤层,他一连好几天都背着一壶水、几个馍馍、两包榨菜,带领技术人员进行踏勘、测量。每次上山,他都拄着木棍走在最前面,为大家探路。下山时,他背着十几斤重的样品艰难前行。通过努力,该区域补充施工钻孔14个,增加煤炭资源量6.4亿吨,很好地控制了白杨河详查区北部煤层边界。
白杨河煤田地下水较为丰富,巨大的涌水量可能会使整个钻孔坍塌,这给钻探施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2012年4月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后,是机长焦急的话语:“马工,钻孔涌水,提钻时孔内水喷出地表近10米……”这是危险的信号,马小平清楚地知道孔壁如果得不到有效地保护,不能及时地下套管,这个钻孔有可能报废。摞下电话后,他立刻赶到了钻机现场。由于水压过强,水量过大,已造成地基不稳,钻塔摇摇欲坠。他和机长商定堵水方案,并按照所用套管要求迅速进行物资的协调和调配工作。“现场不能停,我们要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他一边说一边指导大家工作。第一批套管到位,从孔内喷出的泥浆已将他的工作服打湿。初春的戈壁滩,气温降至冰点,他冻得直打哆嗦,但他仍然和机台人员一起加固地基和钻塔绷绳,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涌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钻孔保住了,当所有的人都欢呼雀跃的时候,他悄悄地离开了现场。
2012年10月,白杨河详查项目野外工作进入尾声,作为报告主编,马小平立即投入到报告的编写工作之中。在他的带领下,55天后,按照规定的时间,他编写的详查报告准时参加了评审。经过专家组的评审,该报告获得优秀级。本次报告共求得煤炭资源总量682亿吨,创造了单矿区整装勘查面积最大、提交资源量最多的纪录。
不畏艰辛为坚守
在工作中,他以攻坚克难为乐;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从2012年至今,马小平都在和什托洛盖煤田工作。这里尽管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地形地貌却错综复杂,荒原、戈壁、河谷、林地……大自然在展示它迷人的同时,也毫无遮拦地显露着它的无情和暴虐。七八月份,河谷、林地还凉爽一些,但荒原戈壁上却酷热难耐,气温常在40摄氏度以上。为了避免中暑,他只好采取早出工、午时返回营地的作息时间,但肆虐的牛虻、蚊子、小咬等防不胜防,工作时他只能穿戴蚊纱。到了夜间,纱窗能挡住蚊子,却挡不住小咬,常常咬得他睡不着觉。融雪季节到来时,他们早上出工时还好好的,待收工时却发现白杨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汽车根本无法过河,只能绕行100多千米寻找驻地……当然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难熬的是严酷的冬季。这里冬季的气温有时会低到零下30摄氏度,寒风凛冽,野外编录时他的手经常被冻得没法握笔,晚上回到驻地时储水箱也会被冻住,他只能带领大家凿冰取水。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他提出了“团结协作、敢于担当、不畏艰辛、乐于奉献、重视质量、效率优先”的“白杨河精神”,成为白杨河地质人永恒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无私忘我的坚守,2009年,马小平被第九地质大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0年和2012年,被第九地质大队评为“先进个人”;2011年,被新疆地矿局评为“2009~201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而立之年再起航
如今已近而立之年的他,除了工作和学习,最大的乐趣就是捡石头了。每逢晚饭后,他就在驻地的戈壁滩上边散步边捡着戈壁石。他说,他要捡一颗“宝石光”送给自己思念却不能相见的妻子。说起妻子,他始终心怀歉意。有一天,妻子来看他了,第二天他就匆匆忙忙地出野外了,由于信号不畅,没有办法再电话联系,见第二面时已是4个月之后,这还是因为他犯鼻炎,回来看病时“顺便”见的面。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柔弱的妻子主动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并将家里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马小平爱家、爱父母、爱妻子,只要他在家里就会尽可能多地承担一些家务活,以此来弥补对妻子的愧疚之情。
马小平以他的无私无畏,锲而不舍的精神,赢得了技术人员的尊重和爱戴。
2013年2月,春寒料峭,他又带领着年轻的地质队员们出队。上半年,他完成了新疆和什托洛盖煤田沙吉海二井田勘探项目,组织施工钻孔62个,进尺3.6万米。下半年,他紧接着又投入到白杨河详查区外围的图拉-沙吉海预查项目中,该项目面积2898平方千米,共设计钻孔35个,钻探进尺2.8万米,大部分区域煤层厚10米~30米,初步预测煤炭资源量达200亿吨。
马小平把青春和热血都融入了地质找矿中,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他没有豪言壮语,却以实际行动树立起一个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新时期地质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