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首页  -  校友会  -  校友风采  -  正文
沈彬校友

作者:027-67883684 时间:2015-01-16 浏览次数:

   

 

               沙钢“少帅”的事业观 

             

近日,记者在沙钢集团采访了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沈彬。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少帅”,沈彬不仅继承了父亲沈文荣的胸怀和胆略,还透着新一代青年企业家的时代特点。

采访期间,正值江苏省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第三期培训班在苏州举行第三次集中培训。记者了解到,沈彬是2010年第一期培训班的学员,并担任班长,一年培训期间的所有课程,他从来没有请假缺席过。要知道,在2010年,沈彬当选沙钢集团党委书记,刚刚进入一个全新的岗位,许多工作等着他去熟悉、处理。对此,沈彬是这样说的:“培训工程对提升我们年青一代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很大。如果我们连参加培训的时间都抽不出来,还谈什么对企业的传承和发展。”

对钢铁行业面临的“寒冬”,沈彬对未来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作为基础性行业,钢铁产业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国家建设持续向前发展的背景下,钢铁业的市场潜力仍然十分巨大。同时,使沈彬保持这份乐观的,还有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企业理念。

一切投资必须围绕主业来进行

近年来,沙钢开始涉足非钢产业,探索多元化发展。对于非钢产业板块,沙钢有着怎样的考量和规划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沈彬表示:“说沙钢涉足非钢产业,其实是一种误解。我认为,沙钢近年来涉足的并非"非钢"产业,准确地说,应该是"关联"产业。”

他告诉记者,在企业发展的前35年时间里,沙钢从来没有涉足过钢铁以外的产业和板块,因为沙钢有这样一个理念:如果沙钢还没有做成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就表明沙钢的工作还不够好,也就没有资格去搞跨界经营。“即便我们近年来进入"关联"产业,也是以这一理念作为基础的。”沈彬告诉记者,“我们进入的这些所谓的"非钢"产业,都是为钢铁这个主业服务的;我们选择投资这些产业的标准,端看这些产业能否切实提高主业的综合竞争力。”

“比如我们投资矿山、投资焦炭,就是加强对钢铁业的上游产业的把控。”沈彬介绍说,“即便是投资期货公司这种看似与钢铁不相干的行业,其实也有内在的联系—现在钢铁产业链上的产品都推出了期货,我们通过投资期货公司,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了解钢铁产业链的市场变化,为我们在钢铁采购、生产、销售上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沈彬强调说,沙钢在“关联”产业的投资都是定向投资。“我们的目标和方向十分明确,一切投资以钢铁主业为中心,绝对不会乱来。”

沙钢是由沈彬的父亲沈文荣一手培育起来的,但沈彬进入沙钢,却是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来的。对于沈彬来说,2010年可以说是一道分水岭。用他的话说,在这之前,他的工作主要是和“钱”打交道;在此之后,他主要和“人”打交道。而他的事业,也由此有了新的发展高度。

大学期间,沈彬学的是会计专业。2001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他前往英国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学的是经济专业。“2004年回国参加工作,直到2010年当选为沙钢的党委书记,这期间我做的都是和专业相关的财务工作。”沈彬告诉记者,留学归来后他在一家外贸公司做财务,而后去了香港一家船舶公司,也是做财务。“2006年沙钢在香港筹建分公司,我就在这一年正式进入沙钢,参与了香港分公司的筹建工作。当然,干的还是老本行—财务管理。”

2008年,沈彬从香港回到沙钢总部,并逐步成为总部的财务负责人。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集团的管理工作。2010年,沙钢党委换届,沈彬当选为党委书记,主管集团的干部人事管理工作。

从管钱到管人,沈彬坦承,当时的最大感受就四个字:心里没底。“此前做财务工作,我是一步步做上来,从会计做到财务主管,虽说年份不长,好歹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让我一下子管干部人事,压力非常大。”沈彬说,沙钢总部的干部有六七百人,员工则有两三万,光是了解情况就够他喝一壶的。怎么办?沈彬的方法倒是很简单:调查研究,反复地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沈彬认为,开展工作最好的途径就是去第一线了解情况,摸清了基本情况才有资格对具体事务提出处理意见。“只有接了地气,方能开展好工作,不仅仅管理干部人事是这样,一切工作都是这样。中央提出要走群众路线,我认为,这就是企业管理中的群众路线。”

这一工作态度让沈彬在集团中获得了这样的评价:做事沉稳,注重现场调查研究。不过,沈彬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自己目前仍然处在学习状态,只是和当初相比“懂得更多了”。拥有积极的心态方能享受事业成功

身为一名成功的年青一代企业家,沈彬在采访中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他原本不想回到沙钢工作。

“说心里话,我在香港的船舶公司工作的时候,一度真的不想回来。”沈彬告诉记者,香港的工作很惬意,只要做好分内的事情,他就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去和朋友喝茶,或者选择出去旅游。“当时也有人和我说,说你父亲是沙钢的一把手,你又不差钱,干嘛非得回沙钢做企业,搞得自己累死累活呢?”但最终,沈彬还是选择了回到沙钢。

在解释原因之前,沈彬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当年沙钢搞第一个合资项目时,引进了国外设备,但是操作手册全是英文,工厂里没有一个人看得懂。“那时候大学生是包分配的,沙钢没有分配名额,招不到能看懂英文的大学生。”沈彬说,“为了把项目搞起来,工厂就派人到大学里去花钱买分配指标,用了很大的代价才把大学生招了进来。可以说,沙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老一辈人付出了很多心血。”

从小在沙钢厂区长大的沈彬,耳濡目染的都是老一辈沙钢人在艰难困境中的创业故事,他也因此对沙钢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我想,如果我留在香港,也许会活得很轻松,但是会失去很多东西—失去这份精神,失去这份经历。”沈彬这样说道,正是因为这样,他觉得自己应该回来,为沙钢的发展尽一份力。

维系沙钢向心力的,除了沙钢人对沙钢的感情,还有沙钢开放的用人机制。作为年青一代企业家,沈彬对此感受颇深。

“沙钢不是家族企业。”沈彬告诉记者,“我们在用人方面非常开放,完全根据个人的工作业绩才决定升降。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沙钢的综合战斗力和向心力。”据沈彬介绍,沙钢十分注重干部的梯队建设,并形成了良好的领导层结构。“外界都在热议民营企业的接班问题,但我认为在沙钢,不存在什么接班的概念。我们在人才梯队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高层、中层、基层方面的人才衔接都很完备,保证了沙钢后续发展的动力,同时这也是我们打造百年企业的基础。”

事实上,沈彬的父亲沈文荣此前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用人问题上,无论是何种所有制企业,都要聘任最优秀的人,谁有能力把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厂,谁更有群众基础,谁就上。

“说实话,回到沙钢工作,的确很忙,也很累。”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沈彬说道,“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而且这样的财富,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享受,只有用正面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这份事业的人,才有资格去享受这份财富。”(转自网络Seaway Marine,稿源有删减)

 

 

 

 


上一篇:杨丽芝校友
下一篇:黎兆喜校友
常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