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正文
献礼七十周年校庆 | 中国地质大学校史馆来了!

作者: 时间:2022-11-10 浏览次数:

   

(转自地大新闻网)115日上午,地大校史馆开馆仪式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32020部队参谋长吴树锋大校、处长翁呈华上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党建工作联络员谢守成,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站长夏静,在校院士殷鸿福教授、金振民教授、谢树成教授,学校老领导张锦高、郝翔、杨昌明、姚书振、丁振国、赵克让、邢相勤、朱勤文,校友代表,施工单位领导,全体校领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在校70荣誉章获得者代表以及其他退休老同志代表,各学院、管理与服务机构负责人代表,教职工和学生校史馆志愿者讲解员代表等参加仪式。

党委书记黄晓玫主持仪式。

全体参会人员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校长王焰新院士为校史馆落成致辞。他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70年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进步的历届领导、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达衷心的感谢,向70年来为学校事业发展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历任领导、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4年多来为校史馆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所有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王焰新回顾了学校的办学历程,他说,70年的地大历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坚守初心的育人史,地球科学报国史,更是一部精神文化积淀史。他强调,校史馆是学校生动鲜活的文化殿堂和地大人的精神家园,是赓续学校血脉、传承地大精神的教育基地。他希望,全体师生在对奋斗征程的回顾中,能够共同延续脚踏实地、敢打硬仗”“关键时候上得去的优良传统和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精神气质,顶天立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追求卓越,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进新征程,书写更加辉煌的地大历史新篇章。

校史馆主要捐资者之一、82届岩矿分析专业校友李忠荣在讲话中回顾了当年在武汉地质学院度过的4年美好大学生活,这期间受到了教育,得到了熏陶,为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校史馆的建成暨开馆表示祝贺,并衷心祝愿地大在今后能够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学府,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黄晓玫、王焰新共同为卢作祥教授、杨士恭教授、杨森楠教授、胡家杰教授、范永香教授、殷鸿福院士、曹伯勋教授7位在校70年老同志颁发荣誉章。

副校长赖旭龙、刘勇胜共同发布校史系列图书和地球科学领域70个科学问题书刊。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以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为主题组织校庆专刊,面向地球科学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征集地球科学领域70个科学问题。经涵盖各学科的专家评委会组织评审,从100余篇学术论文和100多个科学问题中遴选出70个科学问题,包括16位两院院士、18位杰青的来稿,涉及深地深时深海深空、宜居地球、战略性矿产、地质灾害、地学大数据、双碳等多个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息息相关的地球科学前沿领域。

副校长王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唐忠阳共同为校史馆离退休教师志愿讲解队”“学生志愿讲解队授旗。

党委副书记王林清、部队参谋长吴树锋共同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副校长刘杰,校友李忠荣、熊友辉共同为未来城校区建设历程展和李忠荣校友摄影作品展揭幕。

原校长殷鸿福院士、原党委书记郝翔、原校长张锦高、党委书记黄晓玫、校长王焰新院士共同为校史馆开馆、70周年校史展揭幕。

在《勘探队员之歌》的合唱中,校史馆开馆仪式圆满结束。

全体人员参观校史馆。


精彩花絮

校史馆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共两层:一层由门厅、编年体展厅、党建专题展厅、大师专题展厅、登山专题展厅和学院风采展厅组成;二层由校友馆、多媒体展厅、两个临时展厅、校友交流厅以及读书休闲区组成。其中,编年体展厅包含《地学国脉孕伟业》《国运垂青建黉门》《艰苦奋斗奠基业》《栉风沐雨续弦歌》《重振雄风展英姿》《开创大学新格局》《同心共筑地大梦》6大篇章,全方位、多角度回顾展示七十年办学发展史。


序厅

地学国脉孕伟业

近代中国地质教育发展及学脉传承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在寻求救国救民的过程中,觉醒了的中国先贤开始睁眼看世界,逐渐认识到科学启迪民智、复兴民族的重要性。晚清至民国时期,以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为代表的中国地质科学奠基人,秉承科学救国的初心、肩负教育强国的使命,甘为人梯,培养地质人才,地质科学在中国得以薪火相传。

由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中国近代地质教育在推翻帝制的搏杀中、在驱逐外敌的炮火中夹缝求生。194910月,阴霾散尽,日月重光,袁复礼、冯景兰、尹赞勋、张席禔等一大批老一辈地质学家,擎着在战火中燃起、曾一度行将熄灭的地学火种昂首步入新中国,在北京地质学院等院校续写弦歌,逐步使地球科学的星星之火光耀九州。

第一展厅

国运垂青建黉门

北京地质学院筹备成立(1949-1952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新生的国家百业待兴,急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地质工作一跃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先行军。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亟需培养大批新型技术人才和红色专家,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全国院系调整的战略决策,北京地质学院应运而生。学院的成立,顺应了新中国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对于地质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开创了新中国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和高等地质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展厅

艰苦奋斗奠基业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1952-1970

北京地质学院的成立,是新中国地质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老革命刘型、高元贵先后出任院长,一代地学名师荟聚校园,成就了一所高起点、高规格的高等地质学府,也为学校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继承、培育和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学院励精图治,铸就辉煌,于1960年入选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北京地质学院的历史与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紧密相连,她因国家需要而诞生,因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而发展壮大,为凸显工科性质,曾一度短暂更名为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始终坚守办学初心,为新中国建设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在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发展史上书写下令世人瞩目的篇章。

第三展厅

栉风沐雨续弦歌

湖北地质学院时期(1970-1974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国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69 年,国际环境异常紧张。受形势影响,学院奉命迁出北京,在西北、中南多次选址,几经周折,先栖身湖北江陵,更名湖北地质学院;后着眼长远重新选址,定址武汉。在教育事业低潮时期,学院仍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教育,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急需的地质领域专门人才。教职员工历经颠沛流离之艰,饱尝动荡曲折之苦,却始终秉持精钢淬火般的顽强意志,使学院血脉得以延续,办学弦歌得以接续。

第四展厅

重振雄风展英姿

武汉地质学院时期(1974-1987

1974 12月,湖北地质学院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师生听党指挥、排除万难、矢志教育,亲手在南望山下、东湖之滨建设起了美丽的新校园,形成了胸怀大局、初心如磐、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南迁办学精神,学校事业发展从此进入重要转型时期。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扎根荆楚大地,重建高等学府,学科进一步健全、规模进一步扩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击鼓催征再出发,奋楫扬帆启新程。

第五展厅

开创大学新格局

中国地质大学时期(1987-2012

198711月,以武汉地质学院为主体的中国地质大学正式组建,形成“总部武汉、南北办学、资源共享”的办学格局,进入了由单科性地质学院向以地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转型发展的新时期。2000年,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归教育部管理。作为“211工程”和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校在25年的发展过程中,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的校训精神,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构建起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成为引领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排头兵。

第六展厅

同心共筑地大梦

新时代中国地质大学(2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在新时代,中国地质大学继往开来,锐意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国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学校提出并践行“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地大人矢志不渝的地大梦。



常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