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首页  -  校友会  -  校友风采  -  正文
袁复栋:传承地大“攀登者”的荣耀

作者: 时间:2020-09-16 浏览次数:

   

袁复栋,中国登山协会高山探险部教练、中国登山队队员兼教练、国家级运动健将。1985年生于青海乐都,汉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高等教育学硕士、公共管理学在读博士。2008年5月,成为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活动火炬手,成功登顶珠峰。2008年10月,参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登顶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成为第一个一年内登顶两座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的在校大学生。2020年担任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攀登队长,并成功登顶珠峰。曾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勇攀珠峰优秀大学生”、“2008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称号。



2008年袁复栋在珠峰顶峰展示奥运火炬


从“地大机械生”到“奥运火炬手”

2006年4月,为了将奥运圣火带到珠穆朗玛峰,国家登山队向全国各高校选拔登山队员。登山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一张靓丽名片。60余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培养出6000多名登山人才,撑起中国登山界的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攀登者“黄埔军校”,师生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天涯海角、边疆大漠,踏遍了全球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两极。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学校登山队拟选拔训练一批登山队员,攀登青海玉珠峰,作为参加奥运会火炬手选拔前的种子选手。那时,袁复栋是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机械专业的大一新生。他偶然间看到这条消息,对登山一无所知的他,在学院的推荐下决定报名,经过层层考验和筛选,袁复栋迈入了登山运动的行列。


登山对于袁复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虽说地大具有深厚底蕴的登山传统,但袁复栋个人缺乏关于系统的登山理论和实战技能。跑1万米、引体向上、俯卧撑、蛙跳等项目的多组练习,常常疲惫难耐,但是袁复栋总坚持到训练结束,只为永不言弃。他憨厚朴实的笑容、拼搏不服输的态度,鼓舞身边的队员坚持完成高强度训练。同年9月,登山队来到了海拔6178米的青海玉珠峰下。袁复栋虽然生在高原地区,但登山训练最大的敌人还是高原反应——恶心,呕吐,每个新海拔,都会产生强烈的高原反应:体能消耗巨大,几乎彻夜难眠,痛苦难耐。行将登顶的当天,突然暴风雪肆虐而来,刺骨的寒风打在登山队身上,但他毫无畏惧,坚定信念,跟随教练步伐埋头前行,他知道前方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在教练的带领下,团队所有成员冒着刺骨的风雪,战胜重重困难终于冲顶。他说,登山是一种团体的挑战,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不可能取得成功。


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表现,袁复栋顺利入选了珠峰火炬传递集训队。为了亲眼见证奥运火炬在世界第三极熊熊燃烧,他坚持刻苦训练:夏天,酷暑难耐却挥汗如雨;冬天,寒风凛冽却苦练三九。在北京怀柔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袁复栋和国内另外6所高校的15名大学生共同接受“魔鬼训练”,每一个难以忍受想要放弃的时刻,袁复栋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2008年5月8日,奥运圣火在世界之巅点燃,袁复栋成功登顶珠峰,亲眼目睹了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在世界之巅的传递,让全体中国地质大学师生和全球校友们感到无比自豪。


2008年9月,袁复栋再次参加了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成为国内首个一年之内连续登顶两座海拔8000米山峰的在校大学生,获得“国家级运动健将”证书。2009年11月,袁复栋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联合登山队,去攀登海拔6800米的若尼峰。虽然若尼峰海拔较低,但由于是处女峰,所以依旧困难重重。袁复栋曾多次掉进冰裂缝,尽管有过恐惧和不安,但他仍然没有退缩。虽然最后没能登顶,但他热心帮助冻伤危险的队友安全撤离的大局观给老师和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2011年袁复栋在玉珠峰进山途中

2008年袁复栋团队向7790米营地进军途中


生命极限考验,荣耀国家战略

为纪念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60周年,2012年,两国的登山协会组成友好登山队,于7月攀登巴基斯坦境内的斯潘蒂克峰,这是让袁复栋经历生死考验的一次。7月15日,经过近 13 小时的艰难攀登,中巴两国队员先后顺利登顶斯潘蒂克峰。然而,中方队员先下山时,遇到恶劣天气,脚印被淹没,寻找1个多小时后仍未找到原先上山的脚印路线,此时,为了节省体力,登山队只能回到原地等待与巴基斯坦队员会合。原地等待 1 小时后,中巴队员会合,在向导的带领下继续下山。


返回最后一个山包后,向导也迷路了,历经 3 个小时,始终无法找到原上山路线上铺设的路绳,此时已是夜晚 10 点,暴风雪已让多位队员出现失温迹象,登山队不得不做出决定,找一处可以避风避寒的地方休息,待次日天气好转时搜寻。约晚 11 点,登山队下降到山包的半山腰,挖好雪洞,度过了艰难的几个小时。小小的雪洞里,大家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尽管每位表情凝重、少言寡语,但都沉着冷静。因为大家知道,只有不乱分寸,保存体能,才能圆满完成任务——任何挣扎和恐惧只会让体能消耗得更快。


次日早上,中方队员和向导分两路出发寻找返回路线。巴方队员体能不足,穿衣单薄,决定不寻找路线。由于积雪比较深,没有充足食物续接体能,大家节奏放缓,搜寻一个多小时未果,经过商议,中国登山队又按原路返回。当回到起点时,发现巴方队员已不在起点,中方队员快速作出决定,跟上巴方队员脚印。也许是上天眷顾,当再次与巴方成员相遇时,已经找到了对面山脊上的突击营地,此时此刻,每个人都为幸存激动相拥。


2020年,中国登山队接到了 “我为珠峰量身高”的国家任务,身为攀登队长的袁复栋,他感到了肩上的责任。登顶珠峰也是为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给予鼓舞和信心。为完成2020珠峰测量任务,在国测大队选拔队员时,他要求队员具备非常专业的测绘能力和水平,其次也要掌握基础登山知识,在跑步,引体向上,俯卧撑体能要求上过关。最终,8位队员历经重重考核选拔过关。“山下多流汗,山上少吃苦。”他一方面对队员要求严格,另一方面关怀备至。


由于队员们缺乏高海拔攀登的经历,袁复栋忧心忡忡。他让队员们来到西藏羊八井攀登6010米的洛堆峰进行高海拔适应性训练。即将要把学习的登山技能应用实践,队员们兴奋不已、跃跃欲试。袁复栋仔细缜密地策划此次训练:他将队员分组,请每位教练和向导带领两名队员攀登,通过实战演练,再对照能力“查漏补缺”。


经过洛堆峰的高海拔攀登训练,攀登珠峰的时刻到了,第一次高海拔适应性拉练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几名队员出现冻手冻脚的现象,势必影响拉练任务。在约零下20摄氏度的恶劣风雪气候下,袁复栋一直提醒队员们在攀登过程中活动手指脚趾,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冻伤。在队伍到达海拔7400米处时,其中一名队员出现轻微冻伤,再继续伤势可能更严重,势必影响团队整体效能。在与向导商量后,袁复栋果断作出撤退的决定,“队员的安全是第一要务”,返回营地后,袁复栋带领队员们复盘了这次训练,他更提醒自己在行军过程中要对缺乏经验的队员更多照顾。


“登山全程心态变化很大,就好比我们学习,今天这道题没解,明天也没做出来,难免有挫败感,心态就会变化,认为学习枯燥烦闷”,袁复栋说道。登山过程中尤其第二次冲顶失败时,队员的心情已经低到了冰点,因为珠峰的登顶期在五月份,一旦到了六月,基本就没有登顶的可能——六月珠峰会迎来夏季的雨季,环境更为恶劣。撤退后,袁复栋等领队共同为队员们做了思想疏导,让大家明白登山与天气情况息息相关。次日早上,大家鼓足干劲、斗志昂扬,拧成一股绳,凭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势必完成党和国家托付的任务的强大动力,克服重重困难向山顶再次发起冲刺,最终在5月27日,袁复栋再次成功登顶珠峰,和队友们一同完成了党和国家交予的珠峰测量任务。



袁复栋在2020珠峰测量途中


传递向上意志,发扬登山精神

2012年,硕士毕业的袁复栋进入中国登山协会工作,成为高山探险部的一名教练。登山事业带给他人生的大转变,从一名机械的工科生到登山业界的中流砥柱。他认识了诸多英雄前辈,结识了诸多良师益友。袁复栋逐渐爱上了登山,他将登山作为毕生的志趣。“登山,如今我最热爱的事业,它将我的人生变得明朗清晰甚至五彩缤纷!”袁复栋说道。在攀登一座座山峰的人生历程中,他领略祖国山川秀美,也走出国门,看到了世界。


由于工作需要和事业转型,他把一部分精力转向对登山事业的宣传推广和山地救援等工作中。从大学登山队走出来的袁复栋常常关注大学生登山活动。他每年参加北京高校登山社团的暑期登山答辩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热爱登山运动的“后浪们”交流。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袁复栋将这十六字登山精神时刻谨记在心。“登山的过程远比登顶的瞬间意义更重要,地大人从来都是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矢志不渝。”袁复栋深情地说。



常用链接